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此后东海县知事公署被改为东海县政府,县行政长官也改称县长。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凭仍,东海县历经多位县长的管辖,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乱世县长们在东海任职的故事。
1928年秋,湖南人邹可权赴任东海县长一职。据《宁静庐诗稿》一书记载,邹可权,字慎斋,号剩盦老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生于湖南宁乡县(今属长沙),清末曾在辽宁从军,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任浙江陆军骑兵第六团团副,因作战英勇,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授勋四等嘉禾章。此后,邹可权宦游江浙三十年,历任东海、诸暨(今属浙江绍兴)、桐乡(今属浙江嘉兴)等县行政长官。
《宁静庐诗稿》是邹可权于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期间所作诗歌编辑而成,书中以诗文的形式记载了众多抗战时期的大小事件,对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中收录有一首名为《寄张啸尘陪都》的诗作,文中提到:“蔷薇河在海州,前与君共事地”。据专家考证,张啸尘,原名张祖翼,江苏仪征人,扬州静社社长。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创办《扬州新报》月刊,由江阴华通印书馆代印。可惜的是,根据目前已知史料,专家未发现张啸尘与邹可权在海州任上有何种联系。
在《东海县志》第二十一篇“政务”中,收录有一张《东海县民国政府历任行政长官更迭表》。其中,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月任东海县长的是湖南长沙人何振纲。专家说,在其他民国史料中,这位何振纲县长的离任时间与《东海县志》中记载存在一定的出入。
据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十三日第一七六七号《国民政府公报》记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兆铭(精卫)呈,据内政部呈,请任命何振纲试署江苏东海县县长,应照准。”该文献所载何县长任职时间与《东海县志》记载的相差无几。
可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四日的渝字第四十九号《国民政府公报》中则写着,“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呈,据内政部长何键呈,为……署江苏东海县县长何振纲、江苏赣榆县县长温晋成……署江苏邳县县长秦杰人另有任用,均请免本职,应照准,此令。”在这份公报中,何振纲被解除东海县长一职的时间是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五月,而不是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的七月,这一年的出入不知道是何种原因。
不过,这份《公报》中出现的“署江苏邳县县长秦杰人”在离开邳县之后,就来到东海县接了何振纲的班成为新一任的东海县县长。
相较于前两位县长而言,这位秦县长可谓“劣迹斑斑”。史载,1938年5月,日本海军进攻连云港,攻占陇海铁路,以截断中国的重要补给线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计划实施苏北作战。2月下旬,日军第五师团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从青岛出发,3月1日从灌河口入侵灌云县,仅三天时间便占领了海州。海州沦陷后,时任东海县长的秦杰人竟然抛下百姓临阵脱逃,
这位当了“逃兵”的秦县长是江苏仪征人,曾先后在阜宁、昆山、睢宁、邳县等地任职。据民国政府内政部的相关资料显示,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间,秦杰人屡次被“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的点名批评,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却被派往当时被认为是“襟江滨海,地位重要”的东海县。更为可笑的是,即便是发生了临阵脱逃的丑闻,可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这位秦杰人却摇身一变,栖身于上海市政府,担任了接管敌伪财产的行政专员,可谓匪夷所思。
秦县长逃跑之后,东海县县长便由东海人庞寿峰接任。不久前,小编曾为大家介绍过一种由东海县于1939年发行的兑换券,这是代替伪钞在沦陷区流通的纸币,发行该兑换券的就是时任县长庞寿峰。
据《中国百年人物全书》中记载,庞寿峰,字岳之,祖籍山东郯城,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1902年8月17日)生于江苏东海。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次年考入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毕业后曾任新浦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庞寿峰在海州东大街创办了海州地区第一份新闻报纸《海州日报》。抗战前夕他曾任三青团东海分团部主任、江苏省政府视察等职。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日军侵占海州,庞寿峰临危受命,带领东海县积极投身抗战。1940年12月,由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九旅一部在湖东口(今属沭阳县)一带与武装遭遇,庞寿峰被擒,后经说服教育,庞寿峰获释。抗战胜利后,庞寿峰曾任“行宪”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1984年在台湾逝世,享年82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5年由省立八师国文教员吴铁秋出版的《苍梧片影》一书中,还收录有一篇庞寿峰的游记。在《苍梧片影》第十二章“云台山的古洞”一文中,吴铁秋写道:“十三年三月,我校学生旅行云台,庞生寿峰,注意云台古洞,做了一篇《云台山古洞探考》,大有科学家研究的价值,今把他略加裁节,藉供史地博物的诸学者,做考究云台古物的资料”。
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伟认为,庞寿峰在云台山上考察的所谓“古洞”即今天我们常说的封土石室墓,这种形制独特的墓葬结构与唐代朝鲜半岛百济晚期的石室墓几乎完全相同,是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在灭了百济国以后,将其国民迁移到唐土,而当时的云台山地区尚处于海中,这些百济遗民来到异国他乡,将故土所承袭的墓葬形式也一并带了过来。
“庞寿峰的这篇《云台山古洞探考》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篇关于封土石室墓研究的文字材料,堪称珍贵。” 高伟说。
抗战时期,东海境内除了有在活动外,还曾先后存在有两个由侵华日军扶植的傀儡政权,即1938年3月成立的所谓“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与1940年3月组建的“汪伪国民政府”。在此期间,两个傀儡政权都曾先后委任县长主持东海县的日常事务。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三月,日军在海州建立伪政权东海县维持会,会长由胶东人韩叔瑗担任,此人原先是新浦新市街信诚商行的老板。当年六月,伪东海县政府成立,据“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内政部”公报记载:(十八日)“令委韩叔瑗署理东海县知事”,韩叔瑗由此接手东海县行政事务,并协助日本侵略军大肆搜集各类军用物资。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本三菱集团在江化路营建海州面粉厂,并于次年投入生产,韩叔瑗任面粉厂董事长,当年年底离任。
第二年年初,时任灌云县伪县长的黄绥之接替韩叔瑗的职务,移署东海县。据《海州文史资料》中佟铁军口述,梁子斌、李建森整理的《伪县长黄绥之》一文记载,“伪东海县县长黄绥之,河南省人,出生于1894年。抗战前曾任河南商丘县政府科长等职。1940年投靠日寇,追随伪苏淮特区行政长官郝鹏举来苏北,于1941年黄绥之被委派为伪灌云县县长,1942年初调任伪东海县县长。”
1945年日军投降后,时任江苏第三清剿区指挥官兼苏北水上警察总队长的朱祥符派人将黄县长扣押,由于黄绥之“办事谨慎”且“抓不住兵权”,认为他在抗战期间未协助日军做危害百姓之事,因此于1946年秋将其无罪释放,黄绥之就此隐遁河南老家,不知所踪。